古籍中的『龍』=龍捲風?!

承接上面兩篇,這是趙老師演講裡的第三段,也是整場下來我覺得最有趣的一段。畢竟,『龍』這個概念在華人圈裡已經是根深蒂固了,只要講到『龍』這個字,大家腦袋裡冒出來的龍的長相,應該每隻都差不多。

而在聽到趙老師的演講前,我還真沒想過『龍』有可能並不是一種生物,而是自然界的現象--『龍捲風』。這真的是很有趣的觀點,而聽完演講後的隔天,上網找了一些一些龍捲風的照片,發現如果加上一點想像力,有些龍捲風真的很有『龍』的形象咧!

以下就是那天演講的一些筆記:

  • 中國的『龍』到底是什麼?!

    • 所謂『華夏第一龍
    • 1987 年河南濮陽西水坡出土六千年的新石器石代墓室裡的蚌塑

      • 中國考古學家說是堆出來的東西是龍,但趙老師認為那根本就是隻鱷魚!
      • 古中國是有鱷魚存在的,其名為『鼉』,也就是現在的『揚子鱷』
      • 死了後一隻路上的猛獸,一隻水裡的來陪葬,也是很合理的嘛!
    • 一些對於『龍』是什麼的學說

    • 鱷(長吻鱷)由韓愈『祭鱷魚文』可知中國南方本來就有鱷魚
    • 鼉(揚子鱷)
    • 圖騰說(多種動物的綜合化身)
    • 雷電
    • 極光(後已證明是燭龍)
    • 虹、霓(古作蜺)
    • 雲(雲從龍)
    • 文字演化
    • 張光遠『龍在故宮
    • 已知『龍』是一個單字,是不能再被切割的,而古時『龍』字都是站立,且形象極為簡單
    • 概念
    • 龍的形象:千變萬化、來去無踨、有強列生命力的通天神物
    • 物理現象:雲,雨,風,雷,電,光………
    • 行為動作:飛,升,捲,登,躍……
    • 許慎說文:
      • 龍,從肉、飛之形,童省聲。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
      • 從甲骨文及金文已知『龍』是一個象形字,不能再被分割,因此並非如許慎所說的『從肉、飛之形』
    • 龍的發音是沉重的風雷聲
    • 古籍中的『龍』都是單色的
    • 古籍的記載
    • 易經:『龍戰與野,其血玄黃』
    • 易經:『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左傳魏獻子問蔡默:『龍今何故無之』
    • 綜合上述--或許是龍捲風?!
    • 其他的龍捲風的記載:扶搖 = 羊角 = 猋 = 飆 = 飄 = 龍捲風
    • 但現在比較大的龍捲風幾乎只有在美國出現啊?!那中原怎麼會看得到?!
      • 或許幾千年前中國有很多龍捲風
      • 緯度和美國相似
      • 地理環境幾乎一樣
      • 幾千年來的全球氣候一直在變
      • 例:漢朝的象、犀牛無法在現在的中原存在
    • 結論:龍『走了』,跑到美國去了,但也有可能會回來的!

也就是說,如果『龍』是龍捲風,那易經中關於『龍』的記載,或許指的是古中國當時對於龍捲風氣象記載,例如『飛龍在天』,是不是很像在說上面的那長圖呢?而『龍戰於野,其血玄黃』,若解釋成『兩個龍捲風強碰在一起,捲起了沙塵將大地染成黃黑色的』,好像也很合理的呢。:-)

最後,在很很久很久以前,曾經在南港圖書館裡看到這一本『古中國的X檔案:以現代科技知識解山海經之謎』,裡面是把山海經裡奇奇怪怪的東西,當做是外星人之類的,雖然缺乏實證,卻也是個頗為有趣的觀點。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