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9-18 14:22 墳墓 (Brian Hsu)
這學期修了一門滿有趣的課,『電影與現代主要哲學思想』,上課是一堂看一部份電影,一堂上課和考試。
其中比較有趣的,是老師要求我們要上網到他開的『閱讀文學家』這個節目中參加討論,留下自己的想法。
這個星期看的是『蘇菲的世界』的電影版,所以,照著自個兒對這本書的印象,我在那裡留下了下面的文字:
星期四第一堂課上,老師放的是改編自挪威著名哲學作家喬斯坦•賈德所撰寫的哲學入門小說『蘇菲的世界』的同名電影。 事實上,我在小學的時候就因為老師的介紹而看過這本書了,這也是我來修這門課的原因之一。 因為我對原著小說比較熟悉,所以看片子的時候還滿能進入狀況的,只是這篇評論可能就會比較偏向以小說為主了。 小說裡頭主要是描述一位十五歲的少女蘇菲,追隨她的意外相識的哲學老師艾伯特以哲學找尋真理的路程。而當他們所學到的相關哲學理論愈多時,卻也發現他們不過只是現實世界中一位駐黎巴嫩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上校,為他的女兒十五歲的生日禮物(一本談哲學的書籍)而創造出的虛構人物,而他們則決定逃離上校,到現實的世界中。 整本書的後設意味很濃厚,也留下了許多值得讓我們思考的問題,在看電影的時候,片中的沙士比亞對著蘇菲說道:『To be or not to be,that's really a question.』 但事實上,片子裡少了一句在小說中艾伯特曾經對蘇菲說過,更值得我們思考的問句:『To be or not to be,並不是唯一的問題。更重要的,我們是什麼?是真實的人物,亦或者只是被包圍的心靈?』(我無法回憶起準確的字句,但大意是如此應當沒錯。) (註:後來我想了一下,應該是『是有血有肉的身軀,亦或只是被包圍的心靈?』才對) 一直覺得這部書並不適合拍成電影的,兩個小時實在是太傖促了些,並沒有辦法將整部書給完整的呈現出來,讓這部電影實在是遜色不少。 舉例來說,在古典哲學中,極為重要的亞理斯多德盡然沒有出現,他的思想甚至影響了往後歐洲哲學發展的走向和對於男尊女卑的思維,但片中卻完全沒有他的身影出現。同時,裡頭也沒有笛卡爾和許許多多應該算是滿重要的哲學家,實在是令人失望的一件事。 很喜歡這部書的我,其實比較希望有人能夠將這部書改篇成影集,較為完整的呈現出這本書的內涵,會比只是單純地東撿一些,西挑一點地拼湊成一部沒有辦法深入介紹西洋哲學史的電影好些。
最後,我要抗議啦!怎麼老艾的函授課程變成蘇菲的作業,連艾伯特和漢密士都變成同一個了啦?柏拉圖的理型論竟然只用了三分鐘不到的時間帶過?他的理想國和亞里斯多德竟然連提都沒有提到?
我不要啦!有沒人可以告訴我,有沒有拍得比較好的啊?最好是影集,比較完整的啦。
不然,我試著自己把小說改篇成影集劇本算了……>_<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