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想說今天要早點睡,不過看來這個目標又達不成了,一下筆就停不下來,忍不住要在鍵盤上敲敲打打這才過癮。
剛看了公視的人生劇展,『我把阿公搞丟了』這一部片,算是我第一次把人生劇展的片子從頭看到尾。
這一部講的話題其實都嚴肅,也都實實在在地存在這個社會上面,最少,裡頭的一些話題我就親身經歷過。但是這麼嚴肅的話題,導演和編劇卻用一種很輕鬆的方式表達出,讓人有會心一笑的感覺。
故事很簡單,就真的是阿公不見了。一個在輪椅上無法行走的阿公,在菲傭打電話的時候,就莫名其妙地不見(事實上該說是逃跑)了。
拍攝的手法不能算好,演員的演技也普普通通,但是卻是部有趣的片子,讓人不自覺地想看到最後,想知道阿公到底是怎麼消失的。
整部片子裡頭,其實我感觸最深的是關於親戚之間的疏離,因為我的處境和經歷其實和片裡頭的兒子亞誠有點像。
當然,我絕對不是因為老爸做發財白日夢做到快發瘋才和親戚疏離的。
雖然說實話,我們父子倆偶爾都會買買樂透,也會做這種白日夢來當消遣,像我的話,就常常在看設計夢想家的時候,會想說自己將來要來買塊地自己蓋房子。
但是我們還沒走火入魔到順誠那般就是了。
離題了,親戚的疏遠,其實在我身上很明顯地可以看的到。長的愈大,也愈明顯。小時候不懂事的時候,還常常和老爸老媽回北港老家,參加一些親戚都會出席的活動,例如掃墓或是奶奶的生日之類的。
只是長的愈大,卻發現認識的人愈來愈少,每次同桌的十個下來,扣除老爸老媽又,認識的也許三個不到。
我一直覺得這是一種必然的結果,我和阿姨還有舅舅熟,那是因為從小就住的近。但生活圈就這麼小,能見到的親戚就這麼多,我又能怎樣呢?
我一直覺得,對我而言,就像亞誠說的一樣,我的生活裡面有沒有那些沒連絡過的親戚又有什麼差別?
我始終記得奶奶九十大壽時我回北港時的不爽快和不明白,還記得那個時候在嫣蓉的版還是茶館老院中和蓉姐討論過這些問題。
只是事到如今,我還是不喜歡那種感覺,那種明明其實就不關心對方,其實根本就形同陌路,近百個人卻硬要湊在一起,裝得好像大家是一家子人,只因為『親戚』這兩個字。
但事實上呢?出了那個場合,過了那天呢?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多少人?
我永遠記得那一天,除了向奶奶敬酒外,其他人到我們這桌來時敬酒時,我的杯子從來沒有拿起來過。
後悔嗎?不。我還是堅持,與其這種連酒肉朋友都不如的虛情假意,那不如當做世界上沒這些親戚的存在。
這樣子,我就可以少做點表面功夫,省點時間來陪伴真正在身旁,真正互相彼此關心的朋友和親戚,這樣不是更好嗎?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