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我似乎是一個國立大學的學生。最近,我和我身旁的不少人,似乎被人戴上了『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沒有人文素養』的一頂大帽。
據說,這一切都是一篇叫做『大學生知多少?』的文章給搞的鬼。
聽說,做為一個國立大學的學生,要有自動自發,實事求是的精神,好吧,那就來唸唸這篇文章吧!
看完了這篇『大學生知多少』,我想笑,直覺地想放聲狂笑。
這位李家同先生說他出了一份三十題的考卷,交給許多大學生填答,而他從這份考卷得出了『大學生人文素養不足』,『通識不好』的這麼一個結論。
為了方便下面的討論方便,咨將李先生所出的三十題,分門別類條列如下。
時事題:京都條約、日內瓦公約、紐倫堡大審、阿拉法特、恩隆案、戴高樂、科索伏戰爭。
人物題:狄更斯、白先勇、柴可夫斯基、高爾基、王文興、彌賽亞、黃春明、但丁、張愛玲、維瓦第、德蕾莎修女、米開朗基羅、遠藤周作、楊振寧。
作品題:雙城記、白鯨記、基度山恩仇記、舊約、田園交響曲、戰爭與和、平蒼蠅王。
地理題:伯利恆、盧安達。
我不知道李先生是否有經過問卷調查的訓練,一個設計問卷的人都會有的基本概念:『一份問卷的結果是否合理,必需要檢視問卷的信度與效度。』
我們可以假設這份問卷的信度沒有問題,因為李先生在文章中提到了這是份『考卷』,相信在分數的壓力下,應該不會有太多信度的偏差問題。
然而這份問卷的效度有多少呢?請仔細檢視,首先,這份考卷要看的到底是『人文素養』還是『世界大事』?在這兩者混為一談的情況下,這份問卷的效度還有多少?
可以只用這份考卷的成績,以及學生的答題數,來判斷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世界大事』的通識嗎?我想接觸過問卷調查的人應該都有答案了。
透過上頭的分類,可以發現其中時事題和地理只有九題,其餘的都是屬於人物,作品,一種李先生認為的『人文素養』。
不知道讀者是否發現了另一個荒謬的存在?是的,透過這僅僅的二十一題,李先生做出了『大學生人文素養』不足的結論。
這是否意味著,李先生所謂的『人文素養』,就僅僅侷限在這一丁點的範圍裡頭呢?
我不明白為什麼可以憑著這二十一題,就看出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程度在哪裡。
我們似乎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眼光來看別人,把自己的想法加諸在其他人的身上,好像自己對一些名詞的理解才是對的。
或許這些題目對於李先生來說是再熟悉也不過的東西,所以他認為這些是『通識』,是基本的『人文素養』。
可是我想問的是,李先生是否知道,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在尚未入教之前,是不準翻閱的。您是否知道,在回教的世界中,不斷地稱讚他人身體好看的地方,有時候是一種嚴重的,不道德的行為?在他們的觀念中,這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這些對我來說是『常識』,是『人文素養』的東西,在別人的眼中又算些什麼?
為什麼考的是白先勇、張愛玲、黃春明?為什麼不出題考吳承恩、曹雪芹,甚至湯顯祖?他們的成就和影響比不上張愛玲他們嗎?
我一直認為,『人文素養』本來就是一個很開放,也很抽象的東西。
我看書,也喜歡看書,可是我不看張愛玲的東西,因為我對她傳奇性的一生,比對他的做品還來得感興趣。
我不知道李先生是怎麼介定『人文素養』這麼一回事的。
是不是看紅樓夢或張愛玲的小說就比較有人文素養,看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就是不知長進?
是不是聽田園交響曲和古典樂就比較有水準,聽流行歌曲和電影配樂,就是糜爛的享受?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事情我不懂,也不想去懂,『人文素養』這麼一個大旗,我抬不動,也不想要去碰它。
我一直覺得音樂、書籍,繪畫乃至於戲劇,不就是為了感動這些接觸作品的人?
一個人聽音樂、看書,看畫,看戲,不也就是為了尋找那一絲絲的感動,希望能在在這兒找到與作者一點心靈上的契合嗎?
如果田園交響曲能夠感動人,那麼為什麼流行音樂不行?如果一種音樂能夠感動我,讓我有認同感,另一種不行,那麼不能感動我的那一個,又和噪音有什麼差別?只因為他是貝多芬做的?
另一個荒謬之處在於,李先生好像認為,知道這些東西,就是有人文素養的,不管是否曾經認真接觸過。
我想請李生先告訴我,一個知道張愛玲,但沒讀過她的作品,和一個不知道張愛玲,也沒讀過她的做品的人,有些什麼樣的差別?那個不知道的人,和知道的人相比較,又曾損失過什麼嗎?
一個熟知金庸,和一個熟知張愛玲的兩個人,又是誰的收穫多些?誰的損失多些?我不相信這個問題有答案,就像,我不相信聽交響樂就能把自己搞得好像比較有人文素養一點一樣。
至於那些時事題,我承認有很多是我所不知道的,我也不在乎我知不知道那些。
這個世界很奇怪,就像朱少麟筆下的馬蒂說的一樣,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著怎麼往別人的頭上爬,以及如何享受那隨之而來的快感。
我曾經贏過幾次,也輸過幾次,後來,搞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不輸也沒有贏的局面。
後來,我又被教育,人活在這個世界上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生活的品質,還有,人的終極需求是為了自我實現。
再後來,我想起了這一生二十年不長也不短的經歷,看著家裡欠債時怎麼樣到處躲躲藏藏。看著大人們幾十年從高中開始的交情,能夠因為錢財而不再來往。
於是,我明白了一件事。在這個世界上對我來說,為了追求終極的生存目標,只有三樣東西是我必要的,錢,情感,還有生活的品質。
沒有錢,連活都活不下去了,哪裡來的心力去管其他的?人沒有了情感,和野獸也就差不了多少,再說,一個人活著太累。
至於生活的品質,則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有動力往更高的目標走下去。
可是,有沒有人可以告訴我,當我知道了阿拉法特是誰、科所伏戰爭發些了哪些事,對我的財富、情感,和生活品質,會產生了什麼正面的影響嗎?似乎沒有。
我也承認,我是有很長一陣子的時間已經不看新聞的,甚至連報紙都不去翻閱。每天看著電視新聞上的打打殺殺,報紙上的吵來吵去,我不明白這對我有些什麼好處。
我寧願把這些時間,拿來多看些電影,看幾本金庸,聽一些讓我自己有感覺的音樂,或是寫寫垃圾文章。
所以,在最後,請容許我說一聲:我管他戴高樂是總理還是積木,知道了又不能讓我的生活美好一點!
我還是一樣要煩腦會不會被二一,我還是一樣要想辦法控制生活的花費,我還是一樣要想辦法抒發自己的感情。
我管他X的戴高樂是什麼東西,知道了對我有什麼好處嗎?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