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 2.0:給的是魚還是釣竿?

其實早在八月初的時候,就在 Pesty 兄的網誌上看到這一篇這一篇關於聯合勸募的公益 2.0 的文章,前兩天又在資管小站學長的個人版上看到活動網站的連結。

剛剛又上去看了一下,距離活動時間還有四十天左右,但已募得的資金卻還不到全部所需的百分之一,看來不太樂觀,可是我並不感覺到意外。

很多人對於這個活動似乎都抱持著這面樂觀的看法,像是酪梨壽司的這篇『公益 2.0:我的金主夢』裡就有許多朋友的留言。

但我不一樣,我一開始就不看好這整個計劃。是的,我是無血無淚在旁邊唱衰的那個人。

我知道這個網站時,本來還覺得很興奮,想說可以幫一些忙,但等我看完全部的個案以及網站的介紹後,我的選擇卻是不去捐任何一毛錢,也不幫忙掛貼紙之類的。

很無情嗎?或許吧,不過我只能說我自己看到與感覺到的,至於是非曲直,就交於各位自行判斷。

簡單的來講,這個活動說得好聽是『幫助脫離貧困』,但實際上卻仍然跳脫不出『直接給對方魚』吃的舊思維。

為什麼我會這麼說?首先,請看看每一個個案,幾乎有十分之九的簡介都在講捐助對象的過往有多可憐多可憐,但這是這個活動的重點嗎?這個活動想做的不就是改變以往『因為同情而捐助』的這種方式,讓對方可以自行創業,有能力養活自己,不再需要靠外界的捐款嗎?那為什麼還是繼續在打哀情牌?

另外,幾乎所有人的創業計劃都是『夫妻倆人想藉由販賣銅鑼燒和甜點自行創業』這種一兩句話就帶過的東西,再加上什麼『創業以後只要透過社工長期關懷和 SOHO 定期輔導,再加上網路部落格的號召,成功機率很高』這種空洞的言詞。

創業真有這麼簡單嗎?是有資金和器具以及社工人員輔導就能成功的嗎?

而且不論怎麼看,這些個案都是出自文宣之手。為什麼我沒有看到任何一個個案的主人,自己寫下詳細的創業計劃,包括想做什麼,想怎麼做,以及為什麼要做?

難道這一點要求,都算過份嗎?還是說,其實個案他們自己也不知道有了這筆資金後,要如何實際運用,使得自己能夠真正獨立自主起來,而不只是隨波逐流聽天由命?

再來,或許就如李志怡兄說的,礙於法規的關係,這次的活動並不能真的以『借貸』的方式來進行,而必須採用『慕款』的手段。

而官方的說法,則是這筆錢出去後,『創業個案在經過半年到一年的經營後,將以捐款回饋方式或是以創業顧問角色,共同協助下一批弱勢族群』。

在我看來,這是屁,一樣是空話。

借來的錢和他人好心捐助的錢的決定性不同,就在於捐來的錢是要還的,是有利息的,是有心理壓力的,並且知道這是得來不易的資金。

捐款呢?管他的,反正我又不用還,也不知道這筆錢是誰捐的,失敗了也不打緊啦!反正搞不好以後還會有嘛……(對不起,我是個小人)

看看上頭還錢的方式『捐款回饋』、『創業顧問』,有哪一項是真的強制要求對方還錢的?

退一萬步來講好了,就算我可以接受這筆借出去的錢拿不回來(注意,是借出而不是捐出),或許零利率借出並把將來拿回來的本金做捐出去公益。但很不幸的,你還是感受不到你是在借錢,因為你根本無法選擇你要讚助的個案。

一切你丟出去的錢,都是由主辦單位統籌分配。這意味著什麼?所有個案都能拿到資金,但這是正確的嗎?

商場如戰場,沒有那麼好康有資金和技術就一定能成功的。在我看來,如果沒有事先讓捐款人篩選要捐助的個案,到最後受害最深的反而會是那些需要幫助的個案,因為你給了他們一個虛假的美景。

簡單的說,我覺得這一切都是制度設計上的問題。

是的,不能夠用實際借貸的方式來操作,那麼如果用虛擬的借貸摸式可不可以呢?如果這個活動真的有打算長期進行追踨輔導,這並不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舉例而言,以目前大家捐助的都是一兩千的這種金額,我想大概沒有人真的會期望錢回到自己的口袋,反而應該是『做善事』的念頭居多。

在這樣的情況下,系統可以詳細記錄捐款人每一筆金額是捐給哪個個案,當個案真正創業後,則利用定期捐款的方式(沒錯,是真的拿錢出來,而不是只出一張嘴的口屁『創業顧問』)回饋給這個活動,當然系統也必需詳實記錄每一次的捐款以及個案捐助的金額是否以達到當初的本金。

如此一來,即便不是在真正的借貸關係下,個案也會有需要還錢的壓力,而真正達到『我是借錢來創業,這筆前是要還的』的心理效果,而不只是把捐款人的錢當做單純的善心,隨隨便便的做。

當然,如果捐款人可以選擇要資助的個案,勢必有些個案能募得的金額就不多,但我認為這不是問題,資金不願意流向你,就必定代表有一定的疑問存在,簡單的講,對方不看好你會成功,根本就不認為你撐的下去。

這個時候,為什麼不開放個案與捐款人的對談呢?然後讓個案不斷修正自己的創業計劃,再繼續向捐款人募集資金。

我甚至覺得,如果在這樣的過程中,最終個案自己放棄了,或是結果一毛錢都沒募到,也比單純地給他們一個虛幻的美夢好得多。

還是老話一句,我不想給魚,只想給釣竿,但這個活動的體制設計卻只能逼我給對方魚吃而已。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