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新聞上看到這一篇,然後在噗浪上分享後引來了一些討論,也有些不一樣的觀點(笑),所以我決定把一些想法整理下來記在這裡。
在討論這件事之前,我認為有一些關於我自己的偏好需要交待:
- 在國文課堂上我向來喜歡文言文勝過白話文
- 我支持提國高中提高文言文課文比例(至少要 70% 以上最好啊)
- 我還記得我國高中時候默寫課文算拿手……XD
- 我認為科學(數學)與詩詞文學在本質上是有差別的
對於這整件事我的觀點是這樣的:
- 因為本來就不是強迫的活動,也不影響學業成績,所以我認為『兩個月八十首』不是重點
- 『背』這件事也沒問題
- 但新聞裡的那句『意思什麼都不懂』問題卻大了
在某方面我應該算喜歡閱讀的,至少不會因為「字很多」這種理由而不看滿是字的書(笑),而且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我很喜歡文言文,有時候無聊的時候也會去找諸子百家來看(感謝維基文庫,現在超方便)。
現在我可能背不出啥完整的課文,但至少我上維基文庫看聊齋這類文言小說時,雖然不敢說每一句話都能解釋的百分之百正確,但至少能夠看得懂故事的梗概在說些什麼,而我覺得這正是重點。
這是因為小時候背書背很多嗎?好像不是……至少我連國高中上過哪些課文都不太記得了,這看起來實在不像是因為那時我很會背書的原因。
而針對這篇新聞,我所質疑的是這些小朋友們知道自己口裡唸唸有詞的東西是啥嗎?
兩個月八十首的詩詞,有老師告訴他們每一首詩是在講什麼故事嗎?還是他們只知道有一句話的發音叫做「大珠小珠落玉盤」,但卻不知道這句話是在形容琵琶的聲音像是珍珠落在玉盤上?不知道這首詩在講的是在江上遇到琵琶女請他來彈琴的故事?
或許小學生無法完全理解詩的意境(畢竟大人都不一定能理解了),但說明這首詩在講的故事很難嗎?
「意思什麼不懂」……是我們太懶還是太低估了小學生的智商?!
至於有人提出了我們也會在學習其他科目時去強記硬背,但我覺得兩者還是有差別的……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數學公式所承載的是一種『事實』,是一種有正確答案的東西,在某方面來說也是一種工具。而工具,很多時候就算你不去理解他的原理也是可以用的,如同我們不需要知道扳手是利用槓桿原理也可以用的好好的一樣,因為他是一種事實和現象。
但文學作品和詩詞承載的又是什麼呢?
扣除了故事與情感的詩詞算什麼?一坨一坨毫無意義的方塊字?一個一個沒有涵意的發音?知道「龍」這個字怎麼寫,怎麼唸,卻不知道龍長什麼樣子,甚至不知道他是指一種動物,不覺得很吊詭嗎?
我承認,我不知道文字要怎麼樣和他代表的意義分開來看……
如果看不懂「大珠小珠落玉盤」是一種形容,那將來他在其他地方遇到別的詩詞或古文要怎麼辦?乾瞪眼?還是說照樣背下每個字怎麼寫、怎麼發音就好了,不用去管裡面的一字一句在講的是什麼事情,帶有什麼樣的情感?總之先背下來就對了嘛!反正以後會用到!
謎之音:你連這句話意思什麼都不懂,是要用在哪?
可是……這樣真的對嗎?為什麼都已經接觸到了,明明都要『背』了,卻不先去『讀』他,為什麼不順便去知道這首詩在講些啥故事呢?背書絕對不是問題,問題是為什麼我們訓練的是單純的『記憶』能力,而不是訓練『閱讀理解』的能力?
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