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 Dell Inspiron 23 5348 優缺點

優缺點簡表

話說因為把家裡原本在用的 Mac Mini Server 賣掉後,考慮了很久,終於在上星期買了一台 Dell 的 All In One 電腦--Inspiron 23 5348,因為之前在研究的時候幾乎都沒有找到相關的資料,所以決定自己寫一篇,給有需要的人參考。

在開始詳細的開箱和評論之前,我先簡單表列一些這台電腦的優缺點,供有需要的人快速參考。

  • 缺點
    • 官網上買刷卡需要國際交易手續費
    • 官網購物體驗不佳
    • 需要自己製作還原光碟
    • 硬碟轉速只有 5400
    • HDMI Input 需要電腦開機才能用,而且聲音需要進入 Windows 後才聽得到
    • 沒有獨立的音量控制硬體按鈕
    • 沒有後置的 USB 3.0 連接埠
  • 優點
    • 與其他廠牌 AIO 相比較親切的價格
    • 拆機/組機相當容易,換硬碟和記憶體都不用螺絲起子
    • 耗電量不高
    • 音質相當不錯的內建喇叭
    • 多數的硬體在 Linux 下都能與常運作
    • 只要一條電源線就搞定
    • i5 非觸控螢幕版本是霧面螢幕

Dell 官網購物經驗

呃……怎麼說了,Dell 的官方網站訂購系統完全沒有 2014 年在台灣營運的電子商務網站該具有的水準。我知道 Dell 是接到客製化的訂單後才開始組裝電腦,所以我並沒有期待 24 小時到貨這件事,但 Dell 的訂購系統的使用者體驗真的很糟糕。

我在星期二晚間下訂單並結帳購物車後,只收到一封「參考編號」和匯款資訊的 EMail,然後從這個時間點起就沒有任何手段可以在官方網站上查到這筆訂單的資料,星期三早上我前往銀行匯款,到星期四早上仍然沒有收到任何消息,一直到我打電話給客戶服務部門才確認我的付款成功而且訂單送交工廠了。

我是在星期四中午才拿到可以查詢的訂單編號和客戶代號,換句話說,從星期二下訂之後,到星期四中午這段期間,我完全沒辦法在官網上看到我的訂購資料。這真的很不可思議,因為我向客服報「參考編號」的時候他們可以查詢到我的資料,代表系統裡一定有資料的,為什麼我卻不能查?

這真的不像 2014 年的電子商務網站該有的水準。

更讓人氣餒的是,我明明是到台灣的戴爾網站,買用台幣結帳的商品,但刷信用卡的話卻要付國際交易手續費!我實在無法接受這種事,所以只好特地花時間跑一趟銀行匯款。

至於到貨時間的方面,我上星期三付款,這個星期二拿到貨,總共約六天,算是還可以接受。

開箱和評論

來的時候相當大一盒,不過盒子看起來相簡單,開啟也很方便,裡頭的防撞材料佔了大多數的體積。

除了機器本體外,內附快速使用指南、注意事項、電源線和一組 Dell 無線鼠鍵組。沒有系統還原光碟或 Windows 安裝光碟!所以建議拿到機器的第一件事,就是使用內建的 Dell Recovery 製作系統還原光碟,以免將來硬碟損壞時沒辦法重灌系統,因為 Dell 的保固服務是只有換零件,不包含安裝系統的!

我真的很討厭現在的廠商這種不附還原光碟的作法,當你遇到一次硬碟整個死掉的狀況,你就知道還原光碟有多重要了……

這台機器是 23 吋(雖然官網有的地方標 24 吋是錯誤的,而且美國的網站上也寫 23 吋,應該是官網標錯了)的非觸控霧面螢幕。

這點真的大大加分,鏡面螢幕雖然看起來漂亮,但實在是沒什麼實用性,看起來也非常累人,我恨鏡面螢幕。

CPU 是 Intel i5-4440s,記憶體為 8G,內建了 DVD 燒錄器,對大多數的工作應該都可以勝任,至於比較可惜的地方是硬碟是 1TB 5400 轉 SATA III 的 2.5 吋硬碟,速度上慢了一點。

因為我打算製作完還原光碟後,就換成 SSD 硬碟,所以暫時沒有將他完整組裝。

可以看到,雖然不像一些廠牌的筆電一樣誇張,但他還是預裝了一些我根本用不到的軟體,像是 McAfee 防毒和 CyberLink 多媒體軟體套件以及 Dell 自家的軟體,這真的很討厭。誰知道還有什麼會不會托慢系統啟動的東西,所以我還是直接重裝乾淨的 Windows 8.1 並且從官網上拉驅動程式回來自己裝了。

製作完還原光碟後,開始進行更換 SSD 硬碟的作業,Dell 的官方網站上有相當詳盡的拆解說明,對於有點電腦組裝基礎的人應該很容易上手,而且若要更換硬碟或記憶體的話,不需拆卸任何螺絲,我在組裝的過程中完全沒有用到螺斯起子。

要拆成這樣只需要把主機下面的鎖定卡榫打開後把背版橇開,所以要換硬碟和記憶體,或是清理風扇時非常的容易。

這台的耗電量相當令人滿意,實測在螢幕亮著並且在 Windows 桌面不執行任何程式時,使用的電量約在 44 ~ 45 瓦左右,製作還原光碟時則是約 49 ~ 50 瓦左右。

相較之下,我之前使用的 Mac Mini Server 2010 Mid 在桌面不執行任何程式時雖然只要 35 ~ 40 瓦左右,但我使用的螢幕在開啟時就需要約 36 瓦左右來維持,所以換成這台 All in One 之後,雖然硬體比過去好,但整體的耗電量反而下降了。

雖然還沒有詳細的測試,但使用了 Ubuntu 的 LiveUSB 開機玩了一下,音效卡、無線網路、讀卡機這些東西,都可以正常運作,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

在連接埠方面,USB 3.0 只有在螢幕左側有兩個,後方的接口都是 USB 2.0,所以如果有長期接著的 USB 3.0 硬體(例如 3.5 吋硬碟外接盒),會浪費一個方便使用的 USB 連接埠。

可以看到,改成這台電腦後桌面變得乾淨很多,幾乎看不到什麼電線,我目前有的線就三條:電腦的電源線,硬碟外接盒的電源線以及 USB 線。

不完美的 HDMI IN 和螢幕按鈕

當初買這台 All-in-One 另一個原因是他有 HDMI Input 連接埠,所以我可以把我的 PS3 直接接到上面,而不用另外的螢幕。

在畫面輸出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當電腦開著的時候就有畫面輸出,不過仍然無法做到電腦不開機但可以顯示 HDMI Input 的畫面,另外 HDMI Input 的聲音只有在開進 Windows 並登入之後才會出現,如果你是在 BIOS 畫面,或 Windows Update 更新時長時間的重開機,這段時間內就聽不到聲音了。我試了一下,在 Ubuntu Linux 下一樣會沒有聲音,還沒找到解決的辦法。

內建喇叭的音質還算不錯,比市售一顆兩三百元的主動式 PC 喇叭還好,所以我也直接把我的喇叭撤掉了。

這台機器在螢幕右側有四個按鈕--電源、調高螢幕亮掉、調低螢幕亮度和切換 HDMI Input 或 PC 畫面,這幾個鍵是由硬體控製的按鈕,所以在 Linux 下也可以正常運作。

不過非常可惜的是螢幕沒有獨立電源按鈕,所以你需要像是 Turn Off LCD 這樣的程式來幫你把螢幕關掉,而且也不能只開螢幕給 HDMI Input 而不開電腦。

另外,雖然附的鍵盤的 Multimedia Key 可以讓你調音量大小,不過這同樣需要進到作業系統後才能調,我還是比較希望能夠在螢幕上有控制音量的按鈕,這樣使用 HDMI Input 來打 PS3 的時候會方便一點。

結論

基本上如果單看電腦的部份,這台電腦相當不錯,零組件的更換方便性也高,都是些通用規格的東西,但 HDMI Input 的聲音必需進到 Windows 才能出來是非常非常非常大的致命傷,也是我到目前為止最不滿意的部份。

另外,Dell,繼然你們的賣點是網路直接 B2C,就多花點心思在網站上好不好?之前這台電腦還標是 BD 光碟機,等到我下訂前幾天才改回正確的 DVD 燒錄機,網站上也一下子寫 23 吋一下寫 24 吋,這種品質實在是……更別提那個還停留在十年前的訂購流程了,唉。

回響